专注国际课程教育5周年
IB教育者+ALevel教育网+AP考试院,强势整合战略合并,专注国际课程教育
国际课程媒体资源服务平台
共襄校事,厚积如山
国际课程人才资源招聘平台
IB资源整合平台
Alevel教育资源
网站首页
教育动态
业界活动
国际课程
IB
|
ALevel
|
AP
|
语言
择校选校
留学拓展
师资招聘
自媒体
当前位置:
通途教育网
>>
国际课程
>>
国际课程环境下的中国文化价值导向
来源:东吴文学文化讲习社 时间:2017-08-12 09:46:25
(图为本人跟随导师辛苦六年的成果——点校本《史记》新整理本。书成后,署名者仅八教授,未署名的硕博师兄弟尚数十人,实不可埋没。自1950年代顾颉刚先生等名家奉旨点校后,此为第二次大规模点校。书成,中华书局不惜血本,以军用地图纸印刷,入水不濡。)
国际课程独立于国家教育体制之外,是非常正确的。历代都是只有公学私学并行,方有可能造成文化的大盛。体制内教育一家独大,容易内容落伍,思想僵化,而且扼杀人才,于国于家于个人都是不利的。国际课程可以成为国际单一教育体制的良好补充,也是国家教育多元化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中国本土既然没有什么像样的私立课程,加上国内国外形势有别,出国移民及留学的需求长盛不衰,国际课程因此大行其道。不过国家早看在眼中,这几年有意要将触角伸入国际课程,出台了一些旨在限制国际课程的规定。
2013年9月,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生建学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教育部已拟定《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对于各种形式的高中“国际部”和“国际班”将进行规范,涉及招生、收费、证书颁发等内容。对于符合条件的、能够转入正常“合作办学”的要规范办学;不符合规定的,将进行清理。
2014年3月,北京教委宣布不再审批新的高中国际合作办学项目。
2014年6月,五部委出台关于教育收费的相关意见,明确公办普通高中“国际班”所需费用纳入学校办学经费进行成本核算,不得向学生收取额外费用。
在此背景下,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闻风色动,公办学校国际班如临大敌。
当然,国家看在眼里的,不仅是公办学校的国际班,也包括民办学校。
如早在2013年5月上海教委出台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就是包括公办与民办的。其中有四条规定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1.试用的课程方案及教材须经审查,参与的学生为学校正式在校生,不得另行招生。所需成本纳入学校办学经费的成本核算之中,不得向学生收取额外费用。
2.开展中外融合课程试点。中外融合课程方案、课程计划及其教材须经审查,其中国家课程中的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四门课程应为必修课程。学生须单独编班(以下简称“国际课程班”)。公办普通高中不得向国际课程班学生另行收费。民办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班的学费,按学校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3.各试点学校是国际课程项目的管理主体,必须直接承担国际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学校不得以出租、出借校舍或以提供冠名、收取管理费等方式与其他社会机构开展国际课程合作。
4.引进课程的基本要求应与本市普通高中生教育教学要求相当,课程内容中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课程科目和相应课时设置合理。开展中外融合课程试点的学校,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四门课程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要求。
我们看第一条规定“试用的课程方案及教材须经审查”。第二条规定“开展中外融合课程”“课程方案、课程计划及其教材须经审查”“国家课程中的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四门课程应为必修课程”。第三条规定“各试点学校是国际课程项目的管理主体”。第四条规定“课程内容中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四门课程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要求”。这些内容都涉及了教育主权特别是思想主权的问题。
国际课程所带来的课程内容或是外来师资,对国家意识形态教育是一大冲击,这是国家所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委要在管理主体、课程内容计划、教材几个方面,加以审查。甚至要在国际课程中植入体制内教育的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这虽有体制内教育一统天下的嫌疑,但其中的用意我是理解的。
据我这几年的观察,国际课程中违反国家意识形态,甚至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事情的确是有的。我之前任教的南京外国语学校IB课程,一名来自美国的历史教师,就曾在课堂上强硬宣称台湾绝不属于中国。而IB的所谓历史教材,也有充满了西方敌对意识形态宣传意味的,比如通篇探讨极权政治,全书章节依次为希特勒、斯大林、毛泽东、卡斯特罗,此种内容编排,有教材编者自己的观点,但是于历史全貌的了解上,有失偏颇。高中时期的青年学生,在对世界历史毫无概念的时候,突然一头钻进了专门史的研究,不但并不能了解到历史的真相,更不能培养广博的历史眼光。就拿以上四者来说,各有各的民族基础,各有各的历史背景,其历史功过是非并不是一言所能论定,又怎能简单地用极权政治来概括呢,这显然是西方冷战思维。
当然,体制内教育除了地理稍微客观些,语文、思想政治、历史,或是语言文字的机械训练,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制洗脑,或是真伪杂舛的假历史真政治,都有重大缺陷。我本人一向是不满意的。但是我这几年在国际课程的教学中产生了些新想法,那就是有总比没有好。
先说语文。目前国内的几种国际课程,A-level、AP、中加是完全没有中文课程的,学不学中文,完全看教育主体的安排。IB课程虽有中文课程,但其中文课程分语言与文学,文学,第二语言,初级语言等。与中国学生比较相关的是文学,语言与文学课程。虽然都涉及一些语言的内容,但其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是缺乏的。我所指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中国文字的形音义的训练,其中最关键的是古代汉语的训练。所以IB的学生,古代汉语是非常薄弱的,其程度尚停留在初中所学,很多连初中所学都遗忘了。而体制内高中语文的古代汉语教学,虽然受了高考的严重制约,但是基本的内容还是教的,学生如果好好学,三年毕业,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文言文阅读基础。
我为什么如此重视古代汉语?因为中国文化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传统文化(如若不信这一点,我们可以仔细研讨,1916年新文化运动以后所产生的中国新文化,其中究竟多少部分可以算作中国文化,多少部分只可算作西方文化),而传统文化都是用文言文写的,必须掌握相当程度的古代汉语,才能加以学习了解。我敢断言,中国文化之所以是中国文化,就是因为古代汉语,就是因为文言文。中国文化之美之纯粹之高雅,没有古代汉语没有文言文,真是无从谈起。所以我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教IB中文文学时就苦于此课程之西方文学立场——重于小说诗歌的研读鉴赏,总是抽空在Pre阶段与DP2阶段的空闲间隙,将中国经典文言文,略作教授,顺便讲点古代汉语。当然,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国际教育的环境下,想要学生低下高傲的西化的头颅,来虚心学习祖国的传统语言文字,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而且学生课业负担较重,难以找到学时。不过如果没有传统语言文字的修养,就绝不能真正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真谛,又何来对中国文化的根深蒂固的热爱呢?所以我觉得国际课程中加入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必要的。当然不能照搬体制内的语文。国际课程办学主体,可以参酌体制内语文,并国内大学中文系的课程,制定出更为合适的中文综合课程。
其次思想政治。这一课程的为人诟病,全不必说。像我这样从小学学到博士的,绝对是深恶痛绝。但是这一课程,如果除去洗脑的成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当代中国研究。因为我们学习了思想政治,虽然浑身难受痛不欲生,但有一个最显著的效果,就是能够明白中国体制与现状。国际课程的学生,很多对中国体制现状是一无所知,加上不懂历史,真是古今两茫茫。当然,体制内的思想政治,目的性太强,弊病太多,最不必照搬,不如另外开发一课程取代它,或者大力删剔,取其有用的。
再次历史。历史课极为重要。我总是希望国际课程环境下一定要开设中国历史课程,特别是中国通史,从上古至现代,一贯而下,不必学得多细致,不要加任何意识形态,只需对中国历史全貌作一鸟瞰,就会使学生的文化知识、思想见解、精神气质得到极大改善。我发现国际课程中的很多学生,对中国现当代史都是一无所知,遑论古代。我认为,学生可以不懂文学,可以不懂科学,都还有救,但要是不懂历史,就无药可救了,一种混沌蒙昧之相笼罩于面貌之上,毫无根底,东飘西荡,成为一种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之人,真是可怕之极,也可憎之极。体制内的历史,尤其是现当代历史,虽然难以逃脱思想政治宣传的本质,但起码提供了一个历史框架。虽然细部内容上或流于粗浅或难免歪曲,但基本历史事件是有的。在此基础上,将来不论是继续学习,还是自行求学,都较为便利。而国际课程的学生,连这个基本框架都没有,古今一切概付阙如,明人误为唐人,宋史误为汉事。连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全属茫昧。要知今,先要知古。不知历史,又怎能明了古今流变,从而理解当代呢?
地理课程与此类似。正如现在好多人张口闭口上帝耶稣而绝口不提孔子孟子一样,许多人热衷出国,而于祖国大好河山全无兴趣。只知尼加拉瓜,而不知黄果树。只想探寻非洲丛林,而不见中华山水之壮丽娟秀。对国家地理的学习,一是基本知识的需要,二是民族心的培养。中国如此之大,胜景如此之多,古人在交通极为艰苦不便之下,仍然遍游大江南北,现在不是高铁就是飞机,反倒不去了。
所以絮叨至此,不论教委引入体制内四大课程也好,还是有选择有设计地另开课程,都是为了在国际课程中作一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一价值导向,不必是官方的,不必是党的,但一定是中国文化的,是中华民族的。
国际课程讲究文化价值的多元。但是目前看来,所谓文化价值的多元,其实还是西方的文化价值为绝对的主导,中国的文化价值处于一个边缘化的位置。就目前的国际课程来看,中加、A-level、AP全无中国文化的内容,而IB课程则仅有文学和一些现代汉语训练,而无历史与文化。文学虽然涉及了一些历史和文化,但终究是不能替代历史和文化的,这是它的缺陷。国际课程中的文化多元不能只有美国文化、英国文化,而一定也要有中国文化这一元素。讲文化的包容,不能只是中国文化包容西方文化,也应该是西方文化包容中国文化。想想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仅有我中国至今屹立不倒。自炎黄二帝至今,我们都有详实之历史记载。中国目前传世古籍达到二十五万种,历代因乱焚毁遗失的更是数不胜数,古籍整理工作自公元前26年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开始,至今连绵不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就凭我们中国文化的独特性系统性丰富性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绝对有资格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所以在中国土地上的国际课程,不论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都应当学习中国历史与文化,否则这学校设置在中国有何意义?至少中国学生的中国历史是要必修的,不懂本国历史,势必造成毫无根底之人,没有民族国家概念的人,就成了那些所谓世界公民,始则哓哓呶呶,最后还不是流到某一所谓先进国家先进文化去,又何来世界可言?
作者:吴昱昊
网站首页
教育动态
业界活动
国际课程
IB
|
ALevel
|
AP
|
语言
择校选校
留学拓展
师资招聘
自媒体
版权所有 © 通途教育网 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复制及建立镜像,通途教育网运营方保留法律追究权力。
Copyright © 2016 www.tongtujiaoy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何老师咨询专线
139-17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