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国际课程教育5周年
IB教育者+ALevel教育网+AP考试院,强势整合战略合并,专注国际课程教育

国际课程媒体资源服务平台

共襄校事,厚积如山

国际课程人才资源招聘平台

IB资源整合平台

Alevel教育资源

网站首页 教育动态 业界活动 国际课程 IB  |  ALevel  |  AP  |  语言 择校选校 留学拓展 师资招聘 自媒体

 当前位置:通途教育网 >> 国际课程 >>
IBDP老师分享|DP中文教学和学习的一点心得
来源:中国IB教育者  时间:2017-04-08 09:13:18
在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举办的第四期“悦读社”DP中文交流研讨中,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的门福蕾老师和来自各学校的同仁分享了DP中文教育教学中的心得。借此机会,中国IB教育者邀请门老师和(准备)就读IB的学生及家长分享下IB教育实践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分享中的门福蕾老师

我们DP中文教育哪些地方做得比较满意,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我想先强调的是,以下的内容只是基于短短几年教学经历而言的,因此我宁愿将其定义为观察或者至多是一点心得。

首先,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基本实际是目前DP中文学科的主体在大陆。从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素质来看,大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中文教学还是比较强的,成绩上也是处在比较优势的位置。基于此我想着重谈谈中文学科可以提升之处:教得太多而学得不够。老师作为教这一行为的发出者在课堂上占据了不应该占据的甚至是绝对主动地位,但是要知道,这样一种喧宾夺主实际上会压抑学生的学习潜力,导致其在大学乃至后续高等教育阶段的后劲不足,创造力不够。这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西方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单从成绩上来讲是很难与我们相提并论的,但是到了大学和其后的高等教育阶段以至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为什么反而会另我们望尘?我想与上述情形至少是不无关系的。因此,作为一门与大学对接的课程,我们的评价标准不应局限于老师教得有多好,学生成绩有多高,而应该把眼光放长远,应该看看留给学生的发挥空间有多大,是否有助于激发其学术的潜力以利于将来的深造。所以我理想当中的一堂四十分钟的课老师至多主讲十分钟,剩下的时间都应成为在适当的引导之下的高效的思考、交流和讨论,或者一言以蔽之,学生的学。惟其如此,才是真正的与高等教育接轨而这也是大学所看重的学习能力。

其次,中文教学在内容上还可以更加多元。我们的DP中文学习可以说很深入,相当于大学本科内容,有的同学,特别是HL,在相当程度上已初探研究生文学研究的门迳。所以深度是到位的,我们可以做到精深,我想这一点是一个较为明显的优势,也相应地体现在成绩层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深度也是问题之所在,换言之,到一定程度再往下挖掘是很困难的,会遇到一个所谓瓶颈的问题。因此,我认为横向发展不够,应该适当改变一下思路,把路拓宽。

另外,在学科建设上我认为应该显示主动性,也就是在学科建设比较完备的基础上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包括与海外同行做必要的交流,了解彼此的教情学情;与IB中文学科政策的制定者探讨我们的所思所想,形成良性互动,要有一定的发言权,变在野为在朝,改变以往被动教学和应试的情形。

您说的横向发展不够是指哪方面?

比如目前我们主要研究的一类文体还是集中在小说包括短篇、中长篇,但是戏剧、诗歌、散文、语言媒体方面则开垦不足,涉及较少。而恰恰这也是未来的学科发展趋势,也会有助于学生文化视野的开阔。举例来说,中文EE的C2(比较文学)部分在以往很少有人尝试,因为大家在专注小说、文学本身,但是文学背后文化层面的因素就会被淹没掉,学生难以了解产生特定文学的特定文化土壤是如何的,即一个国家或民族时代与其所相对应的文学作品关系如何?因此,未来中文学科如何评价一个学生?我想深度要有,这是基础,但是要在此基础上把一些精力转移到广度的扩展上去,你要了解更多的文体类型,要知道文学跟电影如何结合,剧本是如何跟舞台表演结合起来的,总之是要基于文学之中而超乎文学之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所以我们会看到新的中文大纲在要求上深度广度兼而有之,我觉得这样比较好一些。

如您刚才所说,精度比较好,如果广度再拉开的话,学生会不会感到精力和时间不够?

是有一定的深度。我想基本的文学素养大部分同学还是具备的,之前的教育也应该有所累积。需要做的是在视野上的再扩展,思路上再打开一些,包括一些新时代背景下涌现出来的比如网络文学、新媒体,要有一定的见解。这对一些同学来说是一个机遇:之前是在深度方面跟人家竞争可能是有问题的,但是你知道很多其他的东西,你的思路很开阔,这是一个优势。因为我们的课程就是要往这方面走,还要涉及到语言跟文学的问题。同样的事实和观点,我们在报纸上是通过这种语言来呈现的,在微信、微博上则会是另外一种形态,在文学上又是一种形态。所以它会变得很灵活,以前专注的是 literature只是文学本身,现在的方向是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两个LL,看一下语言跟文学如何结合,所以要打开另外一个维度才可以。

这是我之前说的一个现状,就是我们深入地很强很专,但是另外一方面又相对不足,就是广度不够。

刚才说到中文评估,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从创作到理论差异都很大,中国传统小说和散文中的中国元素,或者说西方理论没有涵盖的东西,如果学生能够体现出来,老师评估时会考虑吗?

应该说,现在这套评估话语体系全部都是源自西方的,所以平常老师在教学中很少体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标准。比如,在进行文学分析时,我们会常常提到现象学、结构主义、接受理论等等,但是绝少提及《文心雕龙》、《诗品》等中国理论。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但学生如果能够体现出来那一定会是他的一个亮点,这是应该鼓励的,进一步讲,如果他能够从中国传统中挖掘出一些新的东西来就非常好。而且中国因素本来就是这门课程的核心,一方面,IB设置中文A的初衷就是倡导对母语的学习和继承,另外近来从国家和社会层面中国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的。具体到中文课程上来就是经典的诗、文、词等已经有相当程度的体现,而且会越发重要。

刚才您说文学老师要能把文学和语言结合起来,现在的中文老师是不是都要求具备这样的能力:既能教文学也能教语言或者说能教语言与文学这门课?


对的,因为这是学科发展和课程设置所规定的。首先老师要有语言跟文学的专业背景,学校在筛选师资时会体现这一点。从师资的配备到课程的设置,到学生的要求不是完全把精力放在文学上,要基于文学再打开另外的东西。

如果有的学生只想学文学或只想学语言,是不是也要求他们要一半一半?

也不尽然,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有设置纯文学的课还有语言与文学的课。只不过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当然文学肯定不会丢掉,肯定会保留下来的,但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这方面必须要加强。语言与文学比较适合那些文学能力不是特别强但是又很灵活的学生,语言跟文学是一条新的路,或者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您刚才说到我们国家学生素质比较高,或者说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那么初中生想读IB的话,从语言与文学角度看,要培养哪方面的能力,以后才能比较好地适应?

首先阅读量要有,这是最基本的。另外在读过一些书之后要学会分析,是理性的分析,而不仅仅止步于感受,要脱离读后感式的感知文学的方式,你不能只有感觉,还要分析一下如何使你有这种感觉的,理性的分析论证是很重要的技能,我们很看重这个,这是基本功,就是你拿到一篇文章不能说我感觉怎样怎样,你要论证作者采用了如何的方式使得文本呈现出这种效果,这点很重要。因此,我们的文章不叫作文叫paper,是论文的形式,论文要求有理有据,所以跟作文是完全性质不同的。要准备的话在初中阶段要接触怎样说理,你怎样去说,而不是泛泛而谈,我们不强调文章的辞藻很华美,这不是最重要的。一些同学会有疑问:我在小学初中的作文很好,甚至得过各种奖项,为什么到了IB文章就写不好了?这其实就是做了错误地比照,之前的“好”只是作文意义上的,IB中文看重的是文章中体现的分析理解和论证能力,这实际上也是在为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特别是基本的论文撰写和学术研究打基础,我想借此也可以回应一部分“我是要去美国上大学,学中文有什么用”的观点。表面上语言由中文切换为英文,但一篇优秀论文的分析思路、论证方式等是万变不离其宗的。IB中文除了文化意义上的国族认同和认识世界之外,其工具理性的价值就是教会你清楚明白地论证和说理,而这恰恰是高等教育阶段基础必备能力。因此,中文或者说文学不重要吗?

其次,DP中文的另一个要求是思考要与表达能力相匹配。很多同学的表达能力亟待提高,有口难言,一方面自己很难受,另一方面成绩也受到影响,所以这也是对他们的一个锻炼,你想到了一定要能够有效地呈现出来。

阅读量的话学生有能力自己去做,但是阅读分析一般的学生好像未必有能力这样去做?

一方面要有引导,学生不会自己去这样做,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另外也有一些研究性的书籍,看一下别人是怎样评价的,比如说我看鲁迅的时候,我看一下《鲁迅作品十五讲》,看一下钱理群怎样分析,也就是在看原生文本的时候要看一下对原生文本的经典分析。总之就是要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如果你没有准备的话会经历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

整体来讲DP教学中有哪些可能不足的地方?

一方面是我一开始提到的方向性问题;另外的问题也是与之相关的,就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因此较难形成讨论的氛围,因为很多都是交流出来的,我认为最理想的方式是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家一起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有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其二,文学的氛围不够,这主要跟大环境有关,这也不是说老师一个人就可以改变的,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去创造一些机会。这是有待提高的地方。

请分享一下具体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或经验

问题我已经提到,另外理想的状态是不存在的,要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把这部作品讲出来,是没办法只讲十分钟的,这样一来自然会压缩学生学的时间,所以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够,亲身体会很难出来,也很难深入下去。

但也不能只是徒呼奈何,我自己的做法是尽可能把问题拆分成几个问题或者是分配给几个小组,我觉得小组讨论是现阶段相对有效的方式,每节课都有问题,每个人都要发言,发言之后老师做补充,这样的话很多结论都是自己得出的,而不是老师告诉你的,虽然结论可能是一样的,但是这个过程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会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点很重要;课下功夫要做好,要学生做好相应的引导预习,给他们方向。另外,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创作,只是去分析别人的作品还是隔着一层,但是自己去写距离感就会缩短很多,而且创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我开场所讲的激发自我潜力的作用。


在UWC常熟举办的悦读社第四期活动合影

对家长选择学校有什么建议?

选择学校还是选择有自己风格和体系的学校,看看他的课程建设时间,看看他们历年的录取情况;到学校亲自去感受下,每个学校的文化是不一样的,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质来选择,最好的学校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要看看自己孩子跟各学校的匹配度怎样,有条件的话听听课。

对学生有什么建议吗?

学生首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因为IB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甚至是很难的,在我看来不会比高考容易,甚至比高考还要难,所以要做出慎重的选择,要看自己的情况,不是说上了IB就走上了金光大道,对困难要有很好的预见。要对自我对IB都要有很好的评估。比如IB的课程设置是怎样的,有哪些部分,看一下我是不是适合这个地方,我能力是不是到了这个地方;比如IB不只是学习,还要做CAS,要做实验,做项目。总之,IB是全方位的考察,学习能力等等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储备。

想好之后要做切实的准备,要实现思维的转换,拿中文来讲就是要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换,从初中到接近大学的转换,提前准备,慢慢进入状态,否则会经历一个较为艰难的过渡期。另外要有时间管理能力,如何安排一天的内容,如何应对压力,自我规划等等。在决定之后就开始慢慢的过渡,就去尝试,给自己创设一些环境去过渡,这是很重要的。

   

网站首页 教育动态 业界活动 国际课程 IB  |  ALevel  |  AP  |  语言 择校选校 留学拓展 师资招聘 自媒体

版权所有 © 通途教育网 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复制及建立镜像,通途教育网运营方保留法律追究权力。
Copyright © 2016 www.tongtujiaoy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何老师咨询专线
139-17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