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国际课程教育5周年
IB教育者+ALevel教育网+AP考试院,强势整合战略合并,专注国际课程教育
国际课程媒体资源服务平台
共襄校事,厚积如山
国际课程人才资源招聘平台
IB资源整合平台
Alevel教育资源
网站首页
教育动态
业界活动
国际课程
IB
|
ALevel
|
AP
|
语言
择校选校
留学拓展
师资招聘
自媒体
当前位置:
通途教育网
>>
国际课程
>>
IB老师家长共读书
来源:南师附中IB中文组 时间:2017-01-17 09:58:54
上次的读书会,IB郝老师和朱老师同家长们分享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和《爱的教育》,两位老师和家长探讨了如何做一个“值得孩子尊敬的家长”,家长们有感于这样共读书、论育人的交流方式,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作为老师,我们很庆幸和这样一群爱读书、善反思的家长一起聊聊书本、聊聊孩子。
这次,我们又准备了两本书和家长共读。一本是徐贲的《明亮的对话》,一本是查尔斯·李普森的《诚实做学问》,而且这次读书会不仅有老师和家长参与,我们还请到了IB高三TOK课的学生。
作者: 徐贲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C老师推荐语:
沟通和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朴素的渴望,而在家庭中常常被我们忽视。在《亲爱的安德烈》里,安德烈说“这件事(与母亲写书信)有一个更重大的意义:我跟我的母亲,有了连结,而我同时意识到,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会得到的份,我却有了。”龙应台也认为出这本书的意义大于出书本身,“在这里,因此我最想说的是,谢谢你(安德烈),谢谢你给了我这个‘份’──不是出书,而是,和你有了连结的‘份’。”“连结”是心理培训时常用的一个词,培训师常常会引导你和自己的内心连结,和身边的人连结,和你的过去连结……无论是和自己还是他人,连结指的都是一种亲密关系。我们在家庭里渴望获得的正是这样亲密无间的交流,触及心灵的交流。然而,总是被课业压力、工作压力困扰的学生和家长却往往会忽视彼此间的这种连结。
如果说《亲爱的安德烈》让我们觉察到自己和孩子对于交流的渴望,《明亮的对话》则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交流。
我们对交流的渴望会被“作业怎么还没写完”,“今天上学怎么又迟到”,“数学怎么又考了4分”这样的质问淹没。高二的学生丁诗涵写给父母的书信中这样问母亲:“呵呵,我理解你是想要提醒我,关注我的心理健康。可是老妈,你知道吗,我想听的是你的解决方案,就是在那个故事里面所有的人该怎么做,才可以避免这个悲剧。”同时,也这样问父亲:“老爸经常说,因为我书读的太少了,事情也经历的太少了,所以才会有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可是,我该读什么样的书呢?我该去找什么样的经历呢?”孩子渴望的不仅是生活上的慰问,他们希望得到的是深层次的交流。
任何一份真诚的交流都需要有合适的方式,以讲道理的方式出现的交流更乐于被人接受。有家长会和我抱怨说:“小孩在家不愿意和我们说话,一说话就吵架。”我们在课堂讨论时,也会有学生很大声地站起来反驳别人,有时一场讨论会引发成大的争执。每当这时,我都不敢承认自己是在课堂上,总觉得自己正站在某个喧闹的街角。《明亮的对话》里说到“吵架越成功,说理越失败。”这句话我想和大家共勉。有时我们会自欺欺人地说,吵架好过沉默,好歹我们在交流。然而总是以吵架出现的交流最终不是谈崩了,就是引向更深的沉默。家庭的交流方式决定了孩子的处事方式。徐贲也说“大人越讲道理,小孩就越有机会学讲道理。”“公共话语逻辑和说理不只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习惯,而习惯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当我们说“孩子一说话就吵架”的之前,先想自己是不是“一说话就大声”的人。
讲道理有时并不是为了让别人听从,也不是为了说服别人。而是传达一种我们可以一起讨论的温柔的态度。徐贲说“说理并不是表示一个人懦弱或者放弃自己的想法,说理的目的也不一定是要把对方拉倒自己这一边来。说理是释放一种理解、尊重、不轻慢对方的善意,让彼此变得温和而有理性。”我们习惯性地认为道理就是硬道理,有道理的人就是“权威”,讲道理就是“批评”,听道理的人就是“罪人”,接受道理的行为就是“认错”。然而事实绝不是这样,和孩子的讲道理更不能是这样。
当然,讲道理也不是家庭交流的全部。家长和老师只是创造一个彼此尊重的环境,当孩子愿意倾诉和倾听时,我们可以用合适的方式与之对话。这让我想起高二正在学习的《朗读者》中的一句话:“我们现在并不谈幸福,我们乃是在讨论尊严和自由。在你还是一个小孩子时,已经明白其中的差别了。你母亲讲的总是有道理,却叫你老是很不舒畅嘛。”尊严和自由是孩子需要的,不要忘记这个。
Z老师推荐语:
《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是一本关于说理的书。今天我们有很多表达自我的机会,但在拥有表达的自由的同时,是否仔细思考过要表达什么,以及如何表达。在作者徐贲看来,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因为表达应该是理性的。在这本书中,他列出了不少我们极容易犯的逻辑与情感谬误,事实与观点的混淆等等,并以美国从小学到大学的作文教育为例,说明“说理”是需要学习的能力。不过,习得这样的能力并不是为了攻击对手,取得辩论中的胜利。因为“说理”不等于“说服”,或者说,比说服更重要的是,说理要抱有一颗包容的心,能够换位思考,理解和容纳不同的观点与立场,它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因此,在作者眼中,“说理”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教养,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是民主社会的实践,如果每个人都愿意诚实的说、诚恳的听,我们或许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作者: 查尔斯·李普森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郜元宝 / 李小杰
Z老师推荐语:
《诚实做学问:从大一到教授》是一本关于学术诚信的书。“学术诚信”是每一位在IB学习的学生都非常熟悉的话题,不过很多时候我们着重的是不能做什么(比如不能舞弊、不能抄袭……),而很少讨论应该怎么做才是诚信的学习。后者可能才是更重要的。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为学习的每一阶段都给出了非常详细而富有经验的指引,从作为一个新生如何参与课堂讨论、进行小组学习,到如何在笔记中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话,如何引用网上的文献,再到如何完成读书报告,撰写实验记录,最终完成自己的论文,对其中的每一步如何做到“诚信”,都有切实可行的建议。读完这本书,会感到“诚信”不再只是一个模糊抽象的概念,而是成为你可以看得见、做得到的“习惯”。
家长感言
来自李可名妈妈:
摊开的手掌与攥紧的拳头
——读书会有感
自从女儿上了附中IB后,老师时不时会给我们家长布置两本阅读书目,还会定期召开家长读书分享会。有时候,我会跟女儿开玩笑:“哪是你上学?简直是我和你爸陪你上学!”女儿一偏头,甩我一句:“那我们不就赚了么?交一份钱,三个人上!”真的很幸运女儿的选择,也很感谢老师的用心,让父母有机会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第一次读书分享会的主题是《亲爱的安德烈》和《爱的教育》。《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平等温暖、活泼有趣的心灵交流,让我窥见了青春期孩子单纯又复杂的心灵世界。看完后我跟女儿打趣:“好了好了,你们老师用心良苦,提前让我们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理特征,让我们家长学会放手和放下,我会正确对待的。”那一次的读书会在孩子的教室里,龙应台的"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让我体会到了父母与孩子的生命平等独立共存于这个世界,正如歌手李健《心升明月》中唱到的那样:"我心深似海,你宛如明月。这般美如画,却遥不可及。为何要可及,彼此共天地。海上生明月,已尽收眼底。这美丽的世界已经拥有你,我已经拥有这美丽的世界",这般共同存在又相互独立,心意相通又遥遥相望,已经是非常的美好!
第二次读书分享会的主题是《明亮的对话》和《诚实做学问》。这次地点在附中西区四楼IB图书馆。午后的阳光明亮温暖地洒在窗外,窗内有青春正美好,除了家长,还多了一群高三的孩子。每个家长的桌上放着一封打印好的IB高二学生丁诗涵给妈妈的信。信的开篇就是“老妈:你最近还好吗?老爹是不是又经常出去喝酒?……我最近看了一些书,……还有我们语文课在学的《朗读者》。我上次打电话的时候也让老爸买一本《朗读者》看看,但他还坚守着他那套坚决不看外国文学的歪理……老妈,我现在回想起来,发现其实我们的书柜里放的书很不一样。你的书柜里有你最喜欢的余秋雨,还有一摞什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类的书。……而我的书柜里有《百年孤独》,就是那本你说你看了一页就看不下去的书……”乍一看,这不写的我们家么?仔细看下来,简直就是中国式爸爸、中国式妈妈和中国式孩子的典型代表:爸爸们坚信“外国的月亮没有中国圆”,固执迂腐,整日沉湎在喝酒等物质欲望的追求与享乐中;妈妈们书架上都有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主要承担着孩子的教育责任(从现场参加读书会的大多是妈妈们也可窥一斑),另一方面也浸淫在余秋雨式的文化情感里聊以慰藉;孩子们徘徊在青春期孤独愧疚、羞于启齿的内心世界里茫然不知所措。孩子想找到《朗读者》中主人公面临人生与情感困境的解决方案,可是爸爸妈妈给出的或是大道理或是推诿敷衍,而市面上流行的书里的提供的不是非现实的纯情治愈就是太现实的成功励志,可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怯懦的、心怀愧疚,且羞于启齿的人怎么去面对人生?丁诗涵认为《朗读者》中的男女主人公都选择了“逃避”。她在信中说:“一个人若逃了一次,就会逃第二次,就会越逃越远,直到自己被逼得退无可退。那么,老妈,我们这两代人,哪一代在逃呢?”
现实中的我们,何尝又不是在逃避?中国式爸爸们逃避在酒精等物质享受的麻木中,中国式妈妈逃避在孩子教育的事业和聊以自慰的文化情感中。我们逃避内心的无助、怯懦与愧疚,我们逃避与孩子的真实、真诚、平等交流......逃避是我们的武器,因为无力面对......所以没有与孩子精神的共同成长,没有对孩子心理的谦逊的深切的关怀与理解,没有对孩子困惑有价值的建设性的参考意见,有的只是情绪的宣泄和指责甚至敷衍。这样的对话没有交流,因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徘徊打转儿。
《明亮的对话》的价值在于,为亲子之间的对话而且是理性对话提供了一种可能。印象最深的是书中一句话“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摊开的手掌,表达的是坦诚相见,是欢迎加入对话,是平等探讨,是尊重和友好;攥紧的拳头,表达的是防卫,是对抗,是威胁,意图打败别人。以往,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不是高高在上、权威自居,就是威胁说教、指责谩骂,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教育孩子,莫不如此。我们所谓的说理,往往都是事先预设了答案,是预设并企图证明自己正确的说服教育。书中还说到“说理的目标不是绝对的确实”,它所讨论的是不确定的事情,“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说理应使用简单的语言,“凡是说理,就得让儿童听懂;“让儿童学会说理的最好办法是大人耐心地听他们说”,“说理是文明的产物”。说理包含三个要素:逻辑、信誉和情绪。“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说理首先要符合逻辑;信誉指“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说理的人要有公平正直之心;情绪指“同情,同感”,说理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使对方产生同感。这就要求说理的人要有同理心,要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体谅理解对方,同时在表达时对自己的情绪有觉察,观照自己是在用什么样的心在说理,是平等真诚地分享仅供参考的可行性意见建议,还是企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意图。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表面上打的都是为别人好的旗帜,骨子里成全的却都是自己的欲望与意图,甚至自己都浑然不觉。夫妻之间、亲子之间莫不如此。所以,每个人都说着为别人好话,干着伤害着别人的事。我们知道对待一般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不知道,对待亲人,尤其自己最爱的孩子,有时候恰恰需要的是“己所欲勿施于人”,不把自认为好的强加给孩子,那不一定是她想要的。
非常感谢IB给我们家长提供了这样一种与孩子精神共同成长的机会与道路,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明亮坦诚的心灵对话提供了可能。假以时日,相信在这样理性对话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和受到理性说理影响的家长们,将会为中国的理性民主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期待中……
来自羽毛妈妈:
读书会——对话与诚信
下午1:30,读书会正式开始。这是我第一次参加IB组织的读书会。开学之初,学校也组织过一次,因为我有课没能参加。上一次读书会分享的是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这一次分享的是《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和《诚实做学问:从大一到教授》。说实话,这两本书我都没碰过,因为好奇所以想来听听附中IB的读书会到底是怎样的,当然也想来学习学习。
读书会主要由两位非常年轻的老师——C老师和Z老师主持,参加的是各年级的家长以及高三年级参加TOK的孩子们。第一位老师——C老师在正式开始之前先给每一位参与的妈妈发了一张A4纸,上面是一位高二年级的女生给她妈妈写的一封信,信中涉及她和父母读书选择的差异,以及她对他们当时正在读的《朗读者》中的一些情节和她妈妈展开的思考和探讨。老师给了我们五分钟时间来读,读完后可以发表意见。说实话,我很欣慰这位女孩能够这样坦诚地在信件里完全以非常平等的关系和她的父母探讨她所关注的一些问题以及她的一些思考。我和女儿之间是能做到相对平等的对话的,而这位女孩也可以。我真心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女孩也能如此自由畅快地把她内心里所思所想摆出来和她父母面对面地讨论。我喜欢这样的父母和子女间自由平等的探讨。我也一直在努力追寻着我和女儿之间这样的一种自由平等的对话。
读书会就从这样的一封信开始展开了有关“对话”的讨论,这样的讨论中有家长的声音,有孩子们的声音,更有C老师从专业的角度,从她读《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中获得感悟所发出的声音。有家长提及信中说的那本《朗读者》,她觉得这样的一本有点negative的书籍最好是在孩子的心智足够成熟的情况下再来读或许更好一些。这让我想到了在女儿上初中的时候,我和女儿曾经一起读完的英文版《少年维特的烦恼》。说实话,那也是一本有点negative的书,尤其书的结尾是一个bad end。但是我们还是一起每天一点点把它读完了,因为这本书有关内心的描写非常细腻,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存在太多有着或好或坏结局的真实故事,接触一些并非是good end的故事也不是坏事。而且,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的确需要通过这样多方面的了解来更好地建筑Ta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在选择朋友和伴侣时,有正确的判别力!
最后,C老师从她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结合她工作、生活中碰到的一些例子,再从书本里提炼了好几句具有理论支撑意义的经典语句和大家分享。比如:“吵架越成功,说理越失败”,“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握紧的拳头”。可惜没有记全,不过我已经决定买这本书回来好好读读了。
有关“对话”的讨论和分享结束之后,Z老师开始给我们分享。这两本书最初就是Z老师推荐给IB的老师以及孩子们的。她首先给大家讲了她偶遇这两本书的经历,以及她为什么想要推荐这两本书。其中,她提及了发生在往届毕业生身上的一件有关“诚信”的事例。的的确确,IB孩子在最后的考核过程中,很多科目都是要以论文形式来提交相关的报告,这些报告不是简简单单几页纸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敷衍了事的,而是需要孩子们经过大量的资料查找,结合自己的思考或者数据分析,来阐述属于自己的观点。报告中引用的内容都得注明出处,阐述的观点必须是来自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能有任何借鉴(这里所谓借鉴是指大量的摘抄)……
说实话,我真的佩服和欣赏IB老师们的这种对孩子从高一阶段就开始的“诚信”教育与培养,以及他们对孩子们写报告或者提交论文时所一再强调的要求有独属于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并且有可以用来支撑的理论,即,所谓有理有据。这样的一种训练和培养模式,这样的一种高要求、严标准就算是现如今的大学也未必都能做得到的吧!!
想起了曾经接到过的一个来自某出国培训机构的电话。当我们告诉她孩子是附中IB班的时候,她当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我呆了一分钟。她说“IB成绩是不能改的。”明显她是在说IB课程班的一个劣势。但是让我感觉蒙圈的不是这个劣势的问题,而是在那个“改”字。我不知道她所谓的不能改是指什么?难道别的是可以改的?!的的确确IB文凭课程最终的成绩是由全球专门负责IB文凭的IBO组织统一评定给出的成绩,最终成绩出来之后,也是由这个专门机构把成绩发送给孩子所申请的学校,的确不存在“改”这一说。我不知道还有哪些是可以改的?除了IB,其它难道都是可以改的吗?再想想最近接二连三的SAT成绩不算,原定的考试时间延后等等事件频发,原因都是因为泄题。可见,“诚信”出现了严重问题!!!我不知道“泄题”是因为怎样的一种因素促成的,一定是因为有这种需求的市场存在,才会产生这样接二连三愿意为某种利益而选择冒险的人吧!!!真的可悲!!
虽然,从那人嘴里说出的“IB成绩不能改”是带着某种遗憾,不知道是为我们遗憾,还是为他们自己遗憾?!但是在我耳朵里听来却是满满的骄傲!!是啊!我们就是要以我们自己的努力,以正正当当的成绩去上一所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对,就是这样!
作者:猜猜
网站首页
教育动态
业界活动
国际课程
IB
|
ALevel
|
AP
|
语言
择校选校
留学拓展
师资招聘
自媒体
版权所有 © 通途教育网 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复制及建立镜像,通途教育网运营方保留法律追究权力。
Copyright © 2016 www.tongtujiaoy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何老师咨询专线
139-17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