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国际课程教育5周年
IB教育者+ALevel教育网+AP考试院,强势整合战略合并,专注国际课程教育

国际课程媒体资源服务平台

共襄校事,厚积如山

国际课程人才资源招聘平台

IB资源整合平台

Alevel教育资源

网站首页 教育动态 业界活动 国际课程 IB  |  ALevel  |  AP  |  语言 择校选校 留学拓展 师资招聘 自媒体

 当前位置:通途教育网 >> 国际课程 >>
IBDP语文课程评价方式对我国高中语文考试的启示
来源:考试研究  时间:2016-06-04 15:20:10
摘要:IBDP课程在全世界教育界享有高度的声誉。随着我国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借鉴IB DP的评估方式对高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简析IB DP语言与文学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评估目标和评估方案的基础上,从评估的信度和效度两方面对IBDP语言与文学课与高考语文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IB DP语言与文学课的评估方式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最后,本文为高考语文评估方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注重考察高级思维能力、采用多形式的评估方式、考察更广泛文体的阅读和写作以及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IBDP语文、语文高考、比较、信度、效度

正文:

一、引言

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简称IBO)是经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注册的为3至19岁的学生提供教育的非盈利性组织。从1968年成立到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IB学校的毕业生在世界优秀大学中享有广泛的良好声誉。目前,全球已经有143个国家的4000多所学校在开设IB课程。 大量研究表明,与其他学生比较,IB的学生不仅在大学入学时成绩优秀,学习主动性强,所学的专业与职业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较能适应高强度的大学学习压力,而且在接下来的几年本科学习中也一直保持着这种优势 。
高考是目前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的人才评价改革方向。为了更好地实施纲要的改革目标,借鉴国际上成功的IB课程评价方案对我们的高考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将对IBDP语言与文学(简称语文)的课程性质、内容、评估目标和方法做简要的介绍,然后将之与高考语文考试效度和信度进行比较,探寻其对我国高考语文制度的有益启示。

二、IBDP 语文课程性质、内容和评估

(一) 、课程性质

IB共开设了小学、中学、大学预科和职业证书四项课程。其中,大学预科项目(Diploma Programme,简称DP) 对应我国普通高中高二、高三的课程。DP项目由六个组别的课程组成。组一和组二课程是语言类课程,组一是母语课程或第一语言课程,组二是第二语言习得课程。语言与文学课(简称语文课)是“组一”三门课“文学”、“语言与文学”和“文学与表演”中的一门课。 该课程的性质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洞察力、审美和文化素养和有效的交流沟通技能,以支持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并侧重关注培养学生理解“在一定背景下语意的建构意义”和“批判性素养”。 由此可见,DP语文课程性质兼具了人文性的“社会洞察力、审美和文化素养”和工具性的“交流沟通技能”。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人文性与工具性”是一致的。

(二)、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难度,IB DP语文课开设了普通级(SL)和高级(HL)两个级别的课程。两个级别的课程内容都包括了文化背景中的语言、语言与大众传媒、文学-作品与背景、文学-批判性研究四大板块(表1)。第一和第二部分探讨的是语言问题。第一部分侧重探讨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下,语言是如何发展的,语言如何影响世界,以及语言如何塑造个体和群体认同”。话题常常涉及身份认同、语言帝国主义、行话、语言的历史演变、语言与权力等。第二部分侧重探讨的是不同大众传媒的传达形式、媒体如何说服听众和媒体的影响力。话题常常涉及刻板印象、文本偏见、说服力等。可以选择的文体广泛,包括广告、访谈、电影等几十种。这为师生选材提供了广泛性和灵活性。

第三和第四部分是文学作品的学习。这两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三部分侧重探讨文本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文体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研读作品来探讨大千世界中的重要话题如压迫、平等、权力等。本部分试图让学生意识到作品的意义不仅受到其形式要素、体裁和结构的影响,还受到语境的影响。第四部分,侧重通过精读作品来深度分析作品的各种要素,如主题、伦理、价值观、人物、语言、叙事手法等。第三和第四部分加起来,普通级共学习四部作品,高级共学习六部作品。由此可见,文学部分的学习涉及了文艺学中的作品论、创作论、创作主体论、文学鉴赏论和批评论等几大范畴。

表1. 语言与文学课教学大纲概要7
教学大纲的组成部分 学习内容 普通课程 高级课程
第一部分:文化背景/语境中的语言 各种资料、体裁和媒体话题:语言与群体、语言与个体、语言和权力、语言的历史和演变、翻译、语言与知识、语言与社会关系等 40 60
第二部分:语言与大众传播 各种资料、体裁和媒体话题:文本偏见、刻板印象、媒体体系、劝说性语言等 40 60
第三部分:文学-作品和背景/语境 普通级:两部文学作品高级:三部文学作品 40 70
第四部分:文学-批判性研究 普通级:两部文学作品高级:三部文学作品 30 50
总课时 150 240

(三)DP 语文评估目标和方法介绍

DP语文的评估目标是按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进行编排的(见表2)。从低到高分别是1. 知识与理解、2. 运用和分析、3.综合和评价、4. 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表达形式和语言技能。目标从1到3,能力要求从低到高,层层递进,既有审美方面的目标,也有语言运用方面的目标。在审美方面,不仅停留在理解文体特征如结构、技巧、风格、观点等方面,而且要求学生能够评价、比较相关文体特征及其作用。在语言方面,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书面表达,而且要能流畅地进行口头表达。IB语文评估目标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是以论文和评论的形式进行,重点考察学生在运用、分析、评价等高级技能方面的表现,往往把知记和理解融合在这些技能的考核中,不会单独测试记忆等方面的简单技能。可以说在评论方面的要求不亚于我国大学中文系本科一二年级的要求。

表2: DP语言与文学评估目标
1. 知识与理解
1.1 表现出对一系列文本的了解和理解;1 .2 表现出对语言运用、结构、技巧和风格的理解;1. 3 表现出对读者构建意义的各种方式,以及背景/语境如何构影响这种意义建构的批判性理解;1. 4 表现出对不同的观点会如何影响文本阅读的理解;
2. 运用和分析
2.1 能够选择合适既定目的的文本类型;2.2 能够运用与所学文本类型相关的术语词汇;2.3 能够分析语言、结构、技巧和风格对读者产生的影响;2.4 能够认识到创作和接受文本的方式对其意义所起的作用;2.5 能够采用相关的例子来支持和证明思想观点;
3.综合和评价
3.1 能够对文本的形式要素、内容和背景/语境进行比较和对照;3.2 讨论一系列语言和图像不同的运用方式;3.3 能够评价文本中的、以及针对它们的各种相互矛盾的观点;3.4 用于高级课程:撰写一篇批判性读后感,对文本、背景和意义的某些方面进行评价。
4. 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表达形式和语言技能
4.1 在书面和口头交流中清晰、流畅地表达思想观点;4.2 能够在一系列风格、语体和情形中运用各种形式的口头和书面语言; 4.3 能够以有重点和逻辑性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讨论和分析;4.4 仅适用于高级课程:表现出能够撰写匀称的比较分析文章。

DP的评估方法与考核目标紧密相连。它的评估不是通过一次考试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一系列不同的评估方法和任务展开的(见表3)。从表3中,我们发现IB 的评估形式丰富多样,不局限于考试。表演、演讲、创作等都可以是评估的组成部分。从表3可以看出,它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大部分。外部评估是指考生的分数是直接由外部评分人员来评判的。每年五月进行统考。外部评估比重共占70%,包括了文本分析(25%)、论文(25%)和书面作业(20%)三大部分。在文本分析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对选文的背景、受众、目的以及语言和文学手法进行分析;在论文部分,要求学生评论课堂上学习过的两部作品,分析“其产生和被接受的背景影响其意义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六道论述题中的一题来回答。书面作业是一种创造性的写作,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对课程中学过的某个材料进行再创造。 内部评估是指学生的分数是由校内给出,并在课程结束时交由国际文凭组织进行审核。DP语文内部评估比重占30%,主要是由个人口头评论和延伸口头活动组成。个人口头评论要求学生对第四部分所学的文学作品的主题、语言风格、结构等方面进行精细的口头分析,时长达15分钟。延伸口头活动要求学生采用真实角色扮演的方式对“文化背景中的语言”和“语言与大众传媒”两部分所学材料的语言、意义和背景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例如,学生可以扮演成报刊记者对某一语言现象所反映的社会话题进行深度采访。该活动可以是个人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无论是外部评估,还是内部评估,DP 语文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内部评估是指学生的分数是由校内给出,并在课程结束时交由国际文凭组织进行审核。DP语文内部评估比重占30%,主要是由个人口头评论和延伸口头活动组成。个人口头评论要求学生对第四部分所学的文学作品的主题、语言风格、结构等方面进行精细的口头分析,时长达15分钟。延伸口头活动要求学生采用真实角色扮演的方式对“文化背景中的语言”和“语言与大众传媒”两部分所学材料的语言、意义和背景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例如,学生可以扮演成报刊记者对某一语言现象所反映的社会话题进行深度采访。该活动可以是个人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无论是外部评估,还是内部评估,DP 语文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表3. DP语文课程评估细则一栏
评估项目 题目要求 考试时间 分值 权重 评估标准
外部评估 普通级-3小时高级-4小时 65分 70%
1.卷一:文本分析 (普通级)两篇学生未见过的文本。学生选择其中一篇进行分析。(高级)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分析。 普通级-1.5小时高级-2 小时 20分 25% 标准A:对文本意思的理解 (高级: 对文本的理解和比较)标准B: 对文本文体特征运用和效果的理解标准C: 评论的组织和发展标准D: 语言
2.卷二:论文 学生选择六个论述题中的一题以第三部分学过的文学作品为例进行写作。 普通级-1.5 小时高级-2 小时 25分 25% 标准A:知识与理解标准B: 回答问题标准C: 对文本文体特征运用和效果的理解标准D:组织和发展标准E: 语言
3.书面任务 普通级至少完成三项(960-1200个汉字,加上240-360个汉字的写作说明)高级至少完成四项,其中一项必须是批判性论述 20分 20% 任务一标准A:理由表述标准B: 任务和内容标准C: 组织标准D: 语言和风格任务二标准A:大纲概述标准B: 回答问题标准C: 组织和论点标准D: 语言和风格
内部评估 60 分 30%
1. 个人口头评论 学生抽选考题。对第四部分所学的文学作品的片段进行口头评论。 15 分钟 30分 15% 标准A:知识与理解标准B: 对文本文体特征运用和效果的理解标准C: 组织标准D: 语言
2. 延伸口头活动 学生至少完成两项延伸口头活动,分别基于课程第一和第二部分。 15 分钟 30分 15% 标准A:知识与理解标准B: 对语言是如何运用的理解标准C: 组织标准D: 语言

三、IBDP 语言与文学课程评价方式与我国语文高考的比较
(一)、考试效度的比较

从测试学来讲,效度就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性质的程度。从语文学科来讲,也就是说,测试如果能够反映出语文的课程性质,效度就高,反之,效度就低。因此,厘清语文的学科性质是我们考察效度的基础。

对于“语文”的性质,历来就有不同的诠释,但主要集中于两说。一是“口语文字”说。1962年叶圣陶在一次讲学中指出它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此后,此说就成为了“语文”的重要解释。此说要求语和文的教学是并重的,考核也是并重的。DP语文除了有笔试以外,还对口语进行考核。其中,口语考试除了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做十五分钟的个人口头评论以外,还要求学生对社会中的语言现象进行两次十几分钟的角色扮演式的评论。两种口试都设定了明确的评估标准来评判学生的成绩(见表3 评估标准一栏)。而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有“语“,有”文“,但是高考只有笔试,没有专设口语测试,形成了“重文轻语”的现象,忽视了对口头表达这一重要技能的考核。

二是“语言文学”说。1978年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学”。因此,本段将从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来比较DP语文和高考语文在效度上的表现。首先来说“语言”。“语言”一词, 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无论是外部评估,还是内部评估, DP语言和文学课程都要求学生做大量的语言输出。例如,普通级学生要在一个半小时内,阅读一篇文本后做长篇的评论;另外,DP语文对语言的质量有明确的要求。学生要在语言表达上达到最高的5分, 标准是这样描述的“语言非常清晰、有效、经过了细心选择且精准;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高度准确;所采用的语体风格有效且适合作业”。但是目前高考语文测评的试题让学生展现使用大段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并不多。有研究结果表明,高考语文成绩与反映学生语言能力的指标之间的相关较低。

“语言”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学习的材料是“语言”材料,这里的“语言”不仅是指文字的,还指“可以从中提取信息的任何材料”,如媒体材料、漫画、网站、博客、广播等。DP语文的文本分析、延伸口头活动等评估项目的设置,都为学生提供了接触这些语料的丰富的机会。例如,学生在做延伸口语活动时,可以采用各种新媒体作为文本进行分析。在“文本分析”中,也可能出现漫画、博文等文本。而目前国内的语文高考考题只局限于文字文本本身,甚少涉及非文字的文本。

再来说“文学”测试的效度,即测试能否考察出应试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要考察对文学的理解,首先就要明确文学的性质。对于文学的性质,历来就有很多说法,而无论文学的定义如何变化,“文学”作为用语言创造非现实的审美对象 一直是焦点之一。而审美技能不是通过记住某个文学观念或标准答案而掌握的,而是通过培养学生在鉴赏和创作等方面的能力实现的。如果要高效度地考察出学生的文学能力,试题就要充分提供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批评的机会。无论是外部的文本分析、论文和书面作业,还是内部的口头评论和延伸口头评论,DP语文都要求学生对文学材料或者非文学材料进行深度的全面的评论。对学生在文本的理解、文体特征及其效果、结构、语言等方面的质量都有具体的衡量标准。相比较,高考语文很少有对文学作品进行长达几千字的深度分析批评的试题,往往只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某一方面进行三言两语的回答。

综上所述,无论从“口语文字”角度,还是“语言文学”角度来说,DP语文测试的方式都有较高的效度。

(二)考试信度的比较

信度指一项能力在几次测试下的结果保持一致。信度也称可靠性,即当测试对象本身发生变化,用同样的尺子去重复测试时,总是得到类似的结果。一致性越高,说明可靠性越强。重测是一种重要的提高信度的办法。与语文高考一张试卷定夺的方式不同的是IB 语文采用了多种评测任务的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成绩。从评估方法上说,DP语文采用了文本分析、论文、书面任务、口头评论和延伸评论五种评估的方法来考察学生的水平表现(如表3),形式多样,考察能力的覆盖面比较广泛。从评估次数上来说,前后共要进行八次(高级十次)的总结性评估。这种多种、多次的评估方式可以减少由一次考试可能造成的考生由于情绪、心理、身体状况等外部因素所导致的误差,也可为IB考官提供较为稳定性的样本。

其次,DP语文采用的“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的方式,可以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考察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在复杂多变的21世纪,综合、评价、分析、批判性思考等高层次能力至为重要。IB采用的如演讲、文学口语评论、表演、创写等“表现性评价”合乎真实情景的考试模式,便于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便于考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高考语文主要采用的是心理测量为基础的考试方式,该种考试的特点是易于考察对知记等低层次能力的考核,很难考察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与高考语文采用的常模参照(norm-referenced) 测试不同的是,IBDP语文采用的是标准参照性评估(criterion-referenced)模式。即对学生的表现是按照评估标准来评判的。该标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标杆。师生可以对照标准来衡量相关表现,该标准重在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而不是与他人的比较。例如,在“文体特征”的标准上(见表4),一位学生在学习开始的时候得了3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他得了4分,最后通过努力得到了5分。在此过程中,至始至终都是使用同一个标杆, 而不依靠个人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此外,同一个标准又在平时的各种形成性测试和总结性测试中反复用到,又增加了标准所代表的能力测试的信度。例如在总结性测试也就是IB测试中,标准“组织”和“语言”就至少要用到六次;标准“对文本文体特征运用和效果的理解”至少要用到三次;标准“知识与理解”也至少用到两次。因此在IB得到学生的样本时,就可以从学生多次的表现中得出对其成绩评判的一个稳定性的结果。

表4 标准:对文体特征的运用和效果的理解
分数 水平细则
0 没有达到以下细则描述的任何标准。
1 对文体特征的运用少有认识或说明。
2 对文体特征的运用有所认识和说明。
3 对文体特征的运用有适当的认识和说明,对其效果有所理解。
4 对文体特征的运用有良好的认识和说明,对其效果有尚适当的理解。
5 对文体特征的运用有很好的认识和说明,对其效果有良好的理解。

最后,DP语文评测的实施过程也具较高的信度。DP语文的外部评估采用全球统考的形式。试卷一的文本分析考试与试卷二的论文考试分不同天进行,既能够从多方面来考察学生的能力,也分散了考试的难点,降低了学生因身体不适等原因造成的压力。另外,DP语文统一的明确可操作的评估标准,也从实施上保证了考试的信度。考试前,在做各种内部的形成性测试时,老师会反复使用评估标准来评测学生的表现,到统考前,学生对考试的要求和具体的评判标准已经十分熟悉了,因此学生往往不会因为不了解题目要求而影响成绩。四、IBDP 语文课程评估对高考语文改革的启示

IBDP语文评估体现出了高效度、高信度等特点。反观我国当前的语文高考,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高考语文应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鉴赏等高级思维能力

目前语文高考很多地方性考卷的基础部分的填空、选择题往往还是占很大比重,虽然有要求学生概括要点、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结构等试题,但是对此类题目的回应往往只是三言两语,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高级分析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语文可以借鉴IBDP语文评估的题目,采用文本分析和写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全面地、批判性地分析选文的特点,更好地反映“语文”的本质属性,更好地反映《普通高中语文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宗旨。

(二)高考语文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估方式来考察多方面的能力

语文高考一张试卷定胜负的方式往往削弱了考试的信度。普通高中语文可以借鉴IBDP语文评估方式,采用多种评估任务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表现。采用结合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结合口头评论与书面评论的方式,结合评论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文字文本和非文字文本,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考察学生语文的表现。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语文高考的信度,而且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来训练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更加科学地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高考语文应考察更广泛的文体的阅读和写作

高考语文主要考察实用类文本和文学文本两大类,很少包括电影、广告、漫画、广播等一系列视觉听觉文本,而这些文本又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重要的素材。高考语文可以借鉴IBDP语文,通过准备“书面任务”和“延伸口头活动”来让学生接触和理解这些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此外,高考作文可以借鉴IBDP语文,不仅在外部评估时练习写文本分析文、论文,做“书面任务”时,让学生写各种文体如写小说、日记、书信、散文等创造性写作,而且在做口语评估时,让学生不但可以做文学评论的个人口头评论,而且可以扮演各种真实角色,采用演讲、小品、话剧、记者采访等几十种类型的延伸口语活动。我国高中语文可以增加相关的教学和考核内容,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培养更全面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高考语文应制定全面明确的评价标准

我国的语文高考采用的是常模参照(norm-referenced) 测试方法,其目的是为了竞争或者排名,追求统计学上的测试结果的正态分布。这种测试方法造成的问题是“判断自己学业的变化”的唯一标准是自己在班上或者在学校的排名,而排名的进步或者退步并不能表明自己的学业是否有变化,它还依赖于整体样本的变化情况。它只能鼓励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鼓励再生他人的观点,激励‘肤浅的学习’,不能导致对‘高等级的思考技能’的学习 ”。高考语文可以借鉴IBDP语文的标准参照性评估(criterion-referenced)和“表现性评估”(performance assessment)的模式,全面制定明确的评量标准,为引导学生的学习制定标杆,使学生专注于学习本身,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者:伍丹履
   

网站首页 教育动态 业界活动 国际课程 IB  |  ALevel  |  AP  |  语言 择校选校 留学拓展 师资招聘 自媒体

版权所有 © 通途教育网 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复制及建立镜像,通途教育网运营方保留法律追究权力。
Copyright © 2016 www.tongtujiaoy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何老师咨询专线
139-1722-0511